痛点突围:从模糊匹配到精准定位
某中型科技企业HR总监张经理的困惑颇具代表性:“销售岗位面试时侃侃而谈的新人,三个月后纷纷离职;技术骨干升任主管后,团队绩效反而下滑。”这正是传统选才模式的典型困局——过度依赖表象能力评估,忽视深层特质匹配。
“能力+意愿”模型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诊断精度上:
万科集团的实践更具说服力。在为管理层建立胜任力模型时,除战略思维、决策能力等显性素质外,特别强化了“变革包容度”与“团队赋能意愿”两项隐性特质。此后晋升的管理者在新岗位适应期平均缩短40%,团队稳定性显著提升。
敏捷建模:把专业工具交给业务管理者
传统咨询式建模动辄耗费半年,费用高达数十万,最终成果却常被束之高阁。“人啊人”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建模能力赋予企业自身:
“最让我们惊喜的是掌握了建模语言,”乔合里科技HR负责人坦言,“在专家指导下,业务主管们能直接参与设计技术岗位的‘创新风险容忍度’指标,这种业务主导的模型才真正有用。”
技术赋能:让人才数据流动起来
许多企业不缺人才标准,缺的是将标准转化为决策的能力。智能系统的深度整合解决了落地“最后一公里”:
价值重构:从成本中心到战略引擎
当科学的测评遇见敏捷的建模,人才管理开始释放战略级价值:
华为任正非曾断言:“人才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管理能力才是。”双维胜任力模型的价值,正在于将这种管理能力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可迭代的系统能力。当企业能精准识别员工“为什么而奋斗”,清晰定义岗位“需要怎样的奋斗者”,人才效能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VUCA时代,企业的人才竞争正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技能匹配转向特质契合。那些率先构建“能力+意愿”双维标尺的企业,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用人痛点,更在深层重塑着组织人才基因——当每个岗位标准都映射战略需求,每次人才决策都直抵行为本质,企业便拥有了在不确定时代持续进化的核心资本。这或许正是破局人才困境的终极答案:用科学定义人岗契合,让每个奋斗者都能在合适的战场上创造卓越。
2025-10-29
2025-10-16
2025-09-30
2025-09-28
2025-09-15
2025-09-15
2025-09-10
2025-09-07
2025-08-28
2025-08-23
2025-08-17
2025-08-14
2025-08-11
2025-08-03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