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胜任力模型

破局人才困境:双维胜任力模型如何重塑企业选育用留

作者:管理员 2025-10-29
5033

在无数企业的会议室里,这样的场景反复上演:精心选拔的人才在新岗位上举步维艰;耗费巨资建立的岗位标准在落地时形同虚设;绩效明星晋升后却成为团队短板。传统人才管理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当企业管理者们开始思考突围之道,一种融合“能力+意愿”双核驱动的胜任力建模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人才管理的底层逻辑。

痛点突围:从模糊匹配到精准定位

某中型科技企业HR总监张经理的困惑颇具代表性:“销售岗位面试时侃侃而谈的新人,三个月后纷纷离职;技术骨干升任主管后,团队绩效反而下滑。”这正是传统选才模式的典型困局——过度依赖表象能力评估,忽视深层特质匹配。

“能力+意愿”模型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诊断精度上:

  • 能力维度:解决“能不能做”的问题。通过Talent Card 5.0素质词典,将抽象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某快消企业在建立区域经理模型时,将“市场分析”细化为“每月识别3个竞品动态并制定对策”等具体标准。
  • 意愿维度:破解“愿不愿做”的难题。深圳某医疗器械公司发现,顶尖销售的核心特质并非口才,而是测评显示的“成就动机”与“客户价值认同”。正是这种内在驱动力,支撑他们持续攻坚高端客户。

万科集团的实践更具说服力。在为管理层建立胜任力模型时,除战略思维、决策能力等显性素质外,特别强化了“变革包容度”与“团队赋能意愿”两项隐性特质。此后晋升的管理者在新岗位适应期平均缩短40%,团队稳定性显著提升。

敏捷建模:把专业工具交给业务管理者

传统咨询式建模动辄耗费半年,费用高达数十万,最终成果却常被束之高阁。“人啊人”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建模能力赋予企业自身:

  • 标杆对照法:某新能源车企通过比对绩优与绩差工程师的测评数据,三天内锁定“技术敏锐度”与“跨部门协作”两项关键指标,建模成本降低70%。
  • 动态迭代机制:当教育机构战略转向线上业务时,其课程顾问模型中的“线下服务规范”权重下降,“数字化沟通效能”跃升为核心指标,模型随战略实时进化。

“最让我们惊喜的是掌握了建模语言,”乔合里科技HR负责人坦言,“在专家指导下,业务主管们能直接参与设计技术岗位的‘创新风险容忍度’指标,这种业务主导的模型才真正有用。”

技术赋能:让人才数据流动起来

许多企业不缺人才标准,缺的是将标准转化为决策的能力。智能系统的深度整合解决了落地“最后一公里”:

  • 人岗精准匹配:某金融机构在招聘中启用T12智能匹配系统,将法务岗候选人筛选效率提升3倍。系统自动标记出专业背景普通但“风险意识”和“合规意愿”突出的候选人,该员工入职后成功规避重大合同风险。
  • 数据穿透应用:员工入职时的测评数据,在晋升时自动生成发展建议。某物流企业利用历史数据发现,管理岗失败者普遍在“压力决策”维度薄弱,据此设计的情景模拟题库使选拔准确率提升50%。
  • 人才全景视图:互联网公司通过系统绘制人才九宫格,识别出30%具备“技术前瞻性”的高潜工程师。针对性地实施技术预研项目孵化后,其中60%成长为关键技术带头人。

价值重构:从成本中心到战略引擎

当科学的测评遇见敏捷的建模,人才管理开始释放战略级价值:

  • 招聘价值:某生物制药企业建立研发岗位双维模型后,顶尖人才留存率从53%跃升至82%,招聘成本年均节省200万。
  • 梯队价值:制造集团通过继任者地图锁定15位“战略思维+变革意愿”达标的接班人,在行业转型期实现核心岗位无缝交接。
  • 效能价值:零售企业优化人岗匹配度后,区域经理管辖半径扩大30%,人力成本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

华为任正非曾断言:“人才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管理能力才是。”双维胜任力模型的价值,正在于将这种管理能力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可迭代的系统能力。当企业能精准识别员工“为什么而奋斗”,清晰定义岗位“需要怎样的奋斗者”,人才效能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VUCA时代,企业的人才竞争正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技能匹配转向特质契合。那些率先构建“能力+意愿”双维标尺的企业,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用人痛点,更在深层重塑着组织人才基因——当每个岗位标准都映射战略需求,每次人才决策都直抵行为本质,企业便拥有了在不确定时代持续进化的核心资本。这或许正是破局人才困境的终极答案:用科学定义人岗契合,让每个奋斗者都能在合适的战场上创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