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测评

察人不慎:企业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

作者:管理员 2025-07-20
5023

杭州市拱墅区安保集团原总经理章伟达面对下属长达七年的贪污行为竟“毫无察觉”,最终导致9名管理人员入狱,公司陷入瘫痪;云南新平磨盘山景区总经理胡长磊任人唯亲,组建“夫妻店”式管理团队,将国家4A级景区拖入长期亏损的泥潭;而千年之前的长平战场上,赵括替代廉颇的决策,直接葬送了四十万大军和赵国的未来。

这些看似无关的历史与商业悲剧,共同指向一个管理黑洞:察人不慎

一、察人不慎:管理失控的三种典型形态

  1. 放任型失察:当管理者对权力过度放手,却未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时,权力便成为腐败的催化剂。章伟达的“甩手掌柜”式管理令人瞠目——面对副总经理任骅等人虚报2394万元公款的证据,他仅轻描淡写地问了句“有没有问题”;财务总监受贿29万元,他也只要求“付点利息”。规章制度沦为“束之高阁”的装饰品,“总经理一支笔”的审批权在信任的幌子下彻底失效。

  2. 专权型失察:与放任相反,过度集权同样导致灾难。中石化辽宁分公司原总经理纪波在“我的地盘我做主”心态下,将人事任免、项目投资等决策权紧抓手中。她通过卖官鬻爵培植亲信,将异议者边缘化,最终使公司陷入“阿谀奉承者上位,实干者沉默”的恶性循环。胡长磊更是要求“进入景区不买票人员必须经他本人同意”,甚至公然阻挠上级调研组进入景区。这种封闭式集权,实则是管理者对识人用人责任的逃避。

  3. 情感型失察:血缘、地缘等情感纽带常成为理性判断的枷锁。胡长磊将妻儿、同乡等十余名亲属安插进景区管理层;某杭州企业高管被赋予业务全权后,迅速将亲友、前同事塞满团队,短短两年便造成7000万元亏损。这种“家族化”管理,本质上是以情感替代制度,以信任取代监督,最终演变为系统性失控。

二、满盘皆输:察人不慎的连锁代价

察人不慎如同在企业根基埋下定时炸弹,其引爆后的破坏力远超想象:

  • 经济塌方:巴林银行因新加坡分行经理尼克·李森违规操作导致8.6亿英镑亏损而破产;宁波某企业因高管勾结中介策划虚假收购,未成交便损失1800万元。数据显示,78%的企业衰败直接归因于用人失误,明星企业可能因一个关键岗位用错人而在三个月内破产。
  • 人才崩坏:唐代名将郭子仪误信孔目官吴曜谗言,冤杀刚直的张昙,结果“僚佐多以病求去”,团队凝聚力瞬间瓦解。现代企业中,某上市公司任用审计出身的经理掌管人力资源,导致“人事不干人事”,企业文化异化,核心人才纷纷离职,股价从180元暴跌至13元。
  • 系统溃败:察人不慎会腐蚀企业制度根基。章伟达案发后,其公司不得不全面修订财务制度,推行数字化管理以填补漏洞;胡长磊的专权导致景区100多名员工被随意解雇,公司治理机制彻底瘫痪。当制度让位于个人意志,企业便失去抗风险能力。

三、破局之道:构建“察人免疫系统”

要避免察人不慎的陷阱,需在制度与人性间建立双重防线:

  1. 建立动态制衡机制
    杜绝“一言堂”的关键是分权制衡。华为、阿里等企业采用“人才决策沙盘”,对关键岗位实行“三权分立”:建议权、评议权、否决权分属不同主体。同时推行岗位轮换与强制审计,如胡长磊案例中若实行半年审计制,完全能及早发现贪腐行为。

  2. 量化人才画像与评估模型
    摆脱“凭感觉用人”的误区,需建立岗位能力量化体系:

    岗位类型 核心能力维度 风险预警指标
    销售岗 狼性执行力、客户洞察力 资源集中度、报销异常率
    财务岗 风险意识、合规敏感性 审批延迟率、流程规避行为
    高管岗 战略定力、团队凝聚力 亲属雇佣比例、异议者离职率

    通过“三三法则”(三年履历验证、三轮场景测试、三方背景调查)可在20分钟内完成人才潜力初筛。

  3. 重塑管理者识人素养
    曾国藩通过观察厅前三人站立姿态与神情,便准确判断其“忠厚者”“阴奉阳违者”“将才”的特质。当代管理者虽无需精通相术,但必须掌握察人四维

    • 听其言:分析沟通模式与价值观(如常推诿者不可担责)
    • 观其行:审视决策逻辑与应急反应(如压力下的道德底线)
    • 察其绩:追溯历史成果的真实贡献度(排除“光环效应”)
    • 验其品:通过利益冲突测试职业操守

结语:用人的艺术,存亡的哲学

从赵国长平之殇到巴林银行倒塌,从磨盘山景区巨亏到科技新锐夭折,历史反复验证韩非子的警世箴言:“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既要有“用人不疑”的魄力,更要有“疑人要用”的制衡——前者基于识人的精准,后者依赖制度的刚性。

当管理者将察人之术从个人艺术升华为企业机制,方能在信任与监督的钢丝上走出不败之路。毕竟,企业的存亡荣辱,往往系于那些被赋予权力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