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专业知识?
我们可以理解专业知识为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成功之前,实践者是不懂这套理论的。他们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思考,经过自己一步一步去做,拿做出的结果告诉别人,可以这样做。
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把这个路径用一个词进行概括。
于是,就形成了专业术语。
在互联网思维成形前,大家显然没有学习过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只是一群在互联网行业拼搏的人,从商业的本质出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特性,发现应该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应该带着这样的思维开展工作。
孙子兵法问世前,孙武有没有学过其它兵法我不知道,但至少他没有学过孙子兵法。而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所以可以推测孙子至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兵法。但孙子能带领军队打胜仗。
战国时期著名的纸上谈兵的典故,主人公赵括熟读兵书,结果却在长平之战被秦军大败。
大把的开国领袖没学过兵法,一样总结出自己的套路。
大把的企业家没学过人力资源管理,一样把企业做得有声有色。
说这些,并不是否认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用途。毕竟专业知识是前人各种经验的总结,通过学习定能促使我们思考更周密更完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针对性。
在这里,我只是想剥开专业知识的外衣,探求其本质。
那本质究竟是什么?我只想说四个字:解决问题。
所有的套路,都是在我们遇到问题时的思考,思考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法。
以前的游击战,说白了就是我正面打不过敌人,但我又不想让敌人过得太舒服,我要想办法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所以总得干点什么吧?
于是打着打着就有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基本原则。
这也是兵法呀。
十年前,我刚接触人力资源管理没多久。那会刚加入第一个HR群,在群里看见各种专业术语乱飚,着实羡慕。尤其有一个群友,说一些专业词汇竟然是大家都没听过的,楞是要百度才知道啥意思,甚至连百度都未必能查到准确意思。
那时候真叫一个佩服,真厉害,真专业,真牛逼。
十年后,当我对大多数专业术语已经略知一二,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思考后,我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领域我才入门。于是,在前不久我专门写了一篇《2017,我才入门》以纪念自己此刻的感悟,虽然其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回到人力资源管理,大学已经开这门学科很多年了。
人力资源管理因何而生,其本质是这样的:
老大:我要抢银行,你觉得怎么样?(创业构想)
老二:挺好的,不过就咱俩搞不定呀。
老大:那你觉得还要什么人?
老二:至少还要一个望风的,一个开车的。(基于战略目标达成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老大:你想办法给我找到两个这样的人。
于是,老二跑去找了这么两个人来。
这么两个人能随便找吗?
当然不行!
老二要分析招聘需求的。
首先要愿意一起干抢银行这么件事(志同),其次不把违法或杀人这点小事放在心上(道合)。也就是目标一致,价值观一致。
然后,望风的要眼尖,观察力敏锐,警觉性高,开车的总得会开车吧,技术好,能逃跑。
具体我就不再发散了,总之,老二要找两个这么样的人来一块干大事。
找到这么两个人了,老二得跟人谈抢了之后怎么分赃吧?分赃得按功行赏,谁的贡献价值高谁就得多点,反之分得就少。过程中如果有谁出了毗漏,少不得扣点下来,甚至一枪崩了。
但怎么分得提前说好呀,不然谁冒这么大风险来干这杀头的事。
以上不用我说,大伙也能对应上是什么模块的事了吧?
这不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吗?究其本质,就是找一帮人来达成领导者想实现的目标。
所以,我认为,学习专业知识固然是好的,但没学也未必就做不好人力资源管理。
大把的HR学习过专业知识,最后沦为赵括。
毕竟所有专业知识以及前人经验的分享,都有其相关内涵和背景。
游击战是极好的,换个形势未必就能用了。
OKR是极好的,换一帮人未必就能用了。
不论我们学习或者没有学习好专业知识,只需要记得:分析当下的情况,想清楚究竟要什么,如何解决问题以获得我们想要的。
于是,抛开专业知识,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列了以下五个问题:
一、达到目标要什么能力的人
二、现在的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
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怎么补充和提升?
四、这些人的能力发挥得如何?
五、如果发挥得不够,如何让他们发挥得更好?
我可以说,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只需要想清楚并且搞定这五个问题就够了吗?
什么人才梯队建设,什么平衡计分卡,什么培训效果评估,都先放到一旁。
结合你面临的实际情况,想清楚到底哪里有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HR之所以做得不好,总归是找不到哪里有问题,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没办法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没办法解决问题。
上一篇:招聘工作总结及建议
下一篇:震惊!招聘还有这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