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记得面试第一份工作时,HR说:这个岗位双休,朝九晚五,基本不加班。
虽然大家都准点下班,但基本不会出现工作未完成的情况,除非遇上活动开展或者绩效考核等,才会申请加班。
后来小编去了其他公司,到点下班准备踏出公司门口的时候,老板开口了:大家都没走,你为什么这么早走?
当日工作完成,准点下班有问题吗?为什么有些老板不喜欢员工准点下班呢?“到点再留一会儿”能给个人、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
据《2021年轻人下班报告》显示,超三成年轻人从未准点下班,仅23.88%的年轻人每天或经常准点下班。“准点下班”在职场不像理所应当,更像有违常理。
下班与否也与打工人的年龄段有关。57%的80后表示领导不下班就敢走,而像之前被称为“职场之光”的00后,这个比例高达78%。90后也不甘示弱,55%的90后打工人表示自己敢光明正大地下班就走。
那是什么原因,让打工人失去了准时下班的自由?
有网站曾调查过员工无法准点下班的几个原因:
1、公司内部存在不成文的“加班文化”。老板评价员工的标准仅用肉眼可见的工时来判断,而非根据工作质量和成果。
2、超负荷的(真实)工作量。多见于职场高管、某些特定行业和岗位,比如广告公司、运营公司、旅行社等各类乙方公司。
3、除此以外的原因有:工作分配不合理、时间规划不当以及员工自身的工作狂属性。
《2021当代年轻人下班行为报告》同样也呈现类似的结果,超七成打工人的加班原因是“工作没忙完”。今天的OKR未完成,KPI没达到,谁敢下班啊?此外,“卷”一会儿再走,也成了很多打工人的常态。
那如何分辨员工加班是因为个人工作量太大、时间规划不当,还是真的喜欢加班呢?
根据T12人才测评的动机测评模块显示,影响打工人工作状态的动机因素往往有以下几种:
不难发现,如果“工作”动机得分较高的话,那这位打工人会很主动去加班,即便当天工作已经完成,也会多留一会。因为工作能够带给他成就感,工作使他快乐。
但如果是“健康”动机得分较高的话,那这位打工人可能会对无理由加班比较反感。他会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当工作入侵他的私人时间时,他会感到很辛苦,很疲惫。
对于公司而言,可能老板们更希望自己的员工“工作”动机得分很高,“健康”、“享受”等动机得分较低,这样大家都会很积极加班,从而为公司创造更高效益。
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仅仅是看动机,还要看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如果一个人能给公司带来月入三十万的业绩,他需要的不过是每年两次出国旅游,相信没有老板会拒绝这样一位人才,并且十分乐意提供相应的福利。
除了动机测评,还可以通过员工敬业度测评、工作满意度测评等了解更多员工日常工作状态。
如果想要更全面地了解公司人员工作情况,可以进行一次人才盘点。一方面摸底员工的各项能力素质水平,另一方面结合绩效发现公司里谁是高潜人才,谁是摸鱼大王,通过晋升、调岗、淘汰等人才管理方式,把优秀的人才留下,组建更高效的团队。
喜欢加班的不一定真的在为公司创造价值,而准点下班的也不一定不是工作积极分子。
小编想起之前网络一个形容不同年龄段打工人的段子:“80后对领导唯唯诺诺,90后摸鱼装模作样,只有00后整顿职场”。
所谓“00后整顿职场”,不过是体现了职场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变化。00后在职场“大杀四方”的行为,内核其实是高效工作、平等对话、换位思考、彼此尊重、平衡好生活与工作,拒绝内卷,更重要的是知法懂法守法。
他们反对的是弄虚作假浑水摸鱼、没有契约精神,不遵守劳动法,官本位主义思想浓厚,不尊重个体:
若是综合考虑实际生活中庞杂的人际关系,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带来的衍生效应,以及由此催生的矛盾社会心理,导致大部分职场人不能或不敢按时下班的原因可能还有:
留下加班的人各有各的理由,准点下班的人难道就错了吗?
*部分图片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