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相信不少打工人都想着什么时候放假回家过年,对工作的热情也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了如何安排假期上。当然,这只是放假前短暂地工作热情退却,但有些打工人,他们的工作热情却在持续减退,感觉被工作掏空。
每天上班的你不知道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你出现以上情况,并已经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你可能“职业倦怠”了。
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倦怠”不是医学诊断,部分专家认为,其他条件,如抑郁,是倦怠背后的原因。一些研究表明,许多经历职业倦怠症状的人不相信他们的工作是主要原因。无论什么原因,职业倦怠都会影响你的工作状态乃至身心健康。
一般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发展原因既来源于外部的职业特征(如服务行业、医疗行业等)、个体所在组织的特征(如严苛高压的管理风格、 矛盾重重的团队关系等);也源于个人对工作的高期望、低努力程度、低自信等。总地来说,职业倦怠的成因中,外部环境的影响所占比重较大。
既然这样,我们就先从外部环境着手。
(1)“工位是我家”
打工人常说“工位是我家”,从我们坐到工位上开始,到我们离开工位,至少8小时,加个班可能就有十几个小时,所以我们可以把工位打扮成我们喜欢的样子(当然不是像家里的床那样子),放些自己喜欢的手办、玩偶,电脑桌面用上自己喜欢的壁纸等等,当我们工作疲惫时能通过这些小东西放松心情,舒缓工作压力。
(2)工位哲学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表现会受到邻座影响,也就是是“溢出效应”,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简单来说,一位员工的工作表现大约会有10%“溢出”到邻座同事身上。比如小A的“同桌”小B工作效率一般,那么小A的工作效率也不会提高,而换了个工作效率极高的同事小C坐在小A隔壁的时候,小A的效率一般会提升10%。基于此,公司可以适当安排员工工位,利用“溢出效应”提高员工工作绩效,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3)员工激励
据《2021员工激励机制调研报告》显示,近半数Z时代职场人更看重“被尊重”,分别有 43.8%的 95 后、40.3%的 00 后选择“尊重员工价值”,而 70 后、80 后和 90 后选择该选项的受访者分别占比 35.6%、36.7%和 37.4%。企业若能充分尊重 Z 世代的意见,将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倦怠感。
职场工作压力是影响职场人工作绩效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中,有 61.98% 的受访者表示在工作中很少感受到自己做了有价值的事,成就感较低;60.20% 受访者的工作压力源自于对职业发展空间不确定的担心,主要侧重「职业发展」。
打工人虽然嘴上总说想咸鱼、想躺平,但实际上还是会对职业发展有期待,有展望,也有迷茫。你的“职业倦怠感”,也可能源于你对未来发展的迷茫。
职场人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困扰:
入职一年: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多,不确定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不确定要不要继续进修、不确定要留在哪里发展等等;
工作 1-2 年: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对薪资、发展的需求促使其频繁转行、离职,“跳槽涨薪”是常态;
工作3年以上:随着工作年限的继续增长,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越发清晰,转行、换工作意向均逐渐降低,可能会遭遇一定的职业瓶颈。
一份好的职业规划,能帮助个人认清自身优劣势,明确发展方向,了解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给个人清晰的目标去逐步实现。
基于此,企业不妨从个人能力出发,帮助员工深入挖掘自身潜能,科学评估自身的职业优势与待发展能力,帮助员工明晰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共同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促进员工提升自我,促进工作能力提升,提高工作积极性。
打工人们不必强求自己“热爱工作”,但为了自己的面包和笑容,也要学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学会与上班和平相处。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工作选择,不妨换一份工作来解决职业倦怠。
*部分图片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