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女排以2胜3负结束了东京奥运之旅。比赛结束后,伴随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音乐,郎平与队员们逐一拥抱,这也是郎平执教中国女排的最后一战。
其中或有遗憾,或有不甘。郎平曾说:“即使是被挤压到绝境,也希望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再搏一下,这就是女排精神,不是一定赢得冠军,但是永远要有一颗冠军的心。身处低谷的时候自立自强,站上高峰的时候不忘初心,中国女排是这样走过来的,也会这么一直走下去。”
郎平已过花甲之年,回顾前半生,郎平不止擅长“一锤一个雷霆”,也擅长用新打法打出个转折点。
奥运夺冠,赴美学习
经历夺冠的辉煌,中国女排已经成为典型的“民族英雄”的“精神象征”,因此1986年郎平出国很多人不理解,而郎平的出发点则很简单,她只是不想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因为她明白,“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
初到国外的郎平,可以说“什么都不是”,她各种勤工俭学,为了挣学费,在10个夏令营做教练;读书时自己做三明治带饭,花五六美元,吃一个星期。回想起那段日子,郎平感慨:“真的体会到为钱打球的滋味了。”
郎平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是一身打排球的本事,而短板同样也是这一身本事。所以她选择远走他乡,考上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提升自己。
这段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郎平的心智,把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了地上;同时也打开了她的国际视角,在国外学到的训练知识和执教经验,都将在她回国执教时用在新一代女排身上。
改变打法,知己知彼
在郎平做球员的1980年代,女排训练要求从严、从难、大运动量。她可以不吃不喝,持续练7个小时的扣球。出国比赛坐国际航班,只要坐飞机时间长点儿,教练就会让她去机舱后面练深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