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讯

没有擅长的职业,需要忍受的就是种种苦痛和不堪

作者:管理员 2019-09-16
1553 0

又是一年毕业季,每个毕业生可能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我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职业生涯导师的24K

黄金标准,喜欢、擅长还赚钱。

这样一个职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不过职场上“世外桃源”不多见,一地鸡毛却经常遇到,因为做到真正喜欢和擅长的确很难。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这个问题从古到今,困扰了人们很多年。

“桃花源记”的作者,著名田园派代言人陶渊明老先生,就为之苦恼了一生。


陶渊明喜欢什么职业?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诗人的本职是农民,可他喜欢种田吗?

要知道,陶渊明的出身并不是普通人。

东晋时期还没有科举,举荐当官,家世背景无比重要。

而他年纪轻轻就“一入侯门深似海”了,并且20年内五起五落,历史上如此“不倒翁”也不多见。


同学们想想,现在考个公务员多不容易,可人家41岁时,叔叔打个招呼,轻轻松松又成了领导干部,老百姓眼里的“县太爷”。

显然,他从小就体味着当官的好,并且受益了大半生。

可惜,他虽然喜欢做官,但做不到真喜欢,他只是喜欢好的一面,面对当官的另一面,公务琐碎、繁文缛节、迎合巴结等等,损失厌恶非常非常明显。细想起来,也不只是他,很多人尤其是自我意识强烈的人都有着相同心理机制。


《晋书陶潜传》记载,最后一次辞掉县官,就是因为上级来视察,要他迎接时穿体面点儿。可老人家一想天气这么热,还得出去好远,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就祼辞了。

迎来送往,确实不省心,可这毕竟是官场的明规则,区区小事都不愿意花点气力,那还做什么官啊!

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我们热爱一个职业,就如同喜欢一个人,不仅要爱优点,更要接受缺点,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人到中年,陶渊明对官场终于十二分厌倦,一转身过起了田园生活。但选择了就要负责,这时候他的本分是种好地,毕竟一大家子人是要吃饭的。

可大家看看,他又来了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就在今天江西庐山一带,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土地肥沃。

可他的田里豆苗没几根,杂草呼呼长。种到这个份上,那还种什么地啊!

选择一个职业,就要做到擅长,没有专业化往后的路就走不通。


忘了说,老先生还有嗜酒的毛病。《五柳先生传》记载,他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老话说的好,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劳心不愿意,劳力干不来,职业优势积累不多,毛病添了一堆,生活困窘也可以理解了。

75岁高龄,他在文章《乞食》说,真是不好意思啊,很多时候只能出去要饭了。

回顾老先生的职场历程,真是漏洞百出,中年以后更是一塌糊涂,既无法成为一位纵横官场的干吏,连做一名衣食无忧的农夫都不称职。

只是后人回望,却发现老先生物质生活虽然困顿,精神生活却越来越从容。他真正喜欢和擅长的完全在职业之外,写诗,并从中找到了生命的自由与舒展。


在浪漫主义看来,过于理性的人生是苍白和无趣的,不可避免会走向无力和沉重。

心灵比理性更为重要,人的自由和快乐并不源于大脑的理性和思考,而是源于心灵深处的平静和醒悟。

归隐田园本就是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使然。也正因为如此,老先生虽然没什么动力“立功”,但立言效果明显,他的诗句和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归隐田园成为长久存在于国人身上的文化基因。

南怀瑾在《<庄子>讲记》中说“中国几千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不是孔孟,不是老庄,是隐士”,确有一些道理。但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生命哲学话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陶渊明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通过浪费自我,解构主流,对抗世界,从而凸显自我、走向自我、实现自我。这种事情,体味文学式的美感可以,同学们要是想模仿实践、经世致用甚至成为生存体验,还要先创造好条件。


从生涯角度看,同学们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真正喜欢,并切实擅长一个甚至几个职业。因为当挣扎在温饱线上,即使是陶老先生,也只是做到了在诗句中激情洋溢地挥洒人生,史书如刀,现实生活中的他需要忍受的是种种苦痛和不堪。

 如何找到真正喜欢的职业,T12人才测评可以帮到你,T12人才测评可以快速找出你的天赋,根据你擅长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去就业。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