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抑郁症发病率正逐年攀升 然而就诊率却不足10%
“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7月18日,在贵州大学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贵州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王艺明在专题报告中说,大学生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在非专业人士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人格问题相混淆,对专科医生来说,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在高校内建立大学生抑郁症筛查机制十分必要。”
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于和朋友同学聚餐或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明显降低、不想跟别人交流、默默流泪、体重突然增加或减少、时常感觉很困但是晚上睡不着觉……这些从表面上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丧”情绪,叠加起来可能说明已经有了抑郁情绪,甚至是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02%,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万抑郁患者 。但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就诊率却不足10%,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
不止是成年人,未经世事的儿童也有患抑郁症的风险,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常表现为作天作地,被官方盖章为熊孩子。
老年人、女性,尤其是产后妇女更易患上抑郁症。中国妇女产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50%~70%,超过10%的人会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
2
最可怕的不是别人觉得你“矫情” 而是你也以为是这样
2018年《心理健康白皮书》调查显示,公众知晓率高达90%的心理疾病中,抑郁症位列其中。但这并不代表公众就真的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这个词,大家听得多了以后,可能不觉得它有多可怕,甚至还有人觉得抑郁症患者是“矫情,谁的压力不大啊”。
因为旁人的不理解,所以他们会说“哎呀,这才多大点事儿啊,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才多大了,就说是抑郁,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弱,还没经历过人生真正的挫折”……这样的话。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他们觉得你“矫情”,而是你把他们的话都听进去了,然后暗自嘲讽自己。
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可能得病了,或者是濒临抑郁的边缘,你拼命地跟自己说振作起来,然而“弄巧反拙”,他们所说的话像无数的刀刃迎面而来,你无处躲藏,最终受到极大伤害。
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大部分人对自己心理状态不了解,一旦出现抑郁情绪,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把问题想得糟糕,以为自己病得很严重,过渡紧张,造成恐慌。可能你得抑郁症了,但因对抑郁症有误解,所以不愿意对旁人坦诚,不接受医生的治疗;或者你只是抑郁情绪“跑”出来了,你却以为自己得病了。
二是把问题看得太小,以为忍忍过去了,自然会好。你以为可以凭一己之力战胜抑郁症,所以你也不愿治疗;或者你以为情绪只是一时的失落,却不曾想,你可能得病了。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最终的结果,都不会是你想要看到的。
因此,为了避免自己走进误区,我们需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3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状态,防患于未然
其实,心理状态并非只有健康和不健康两种,更多的人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据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当前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仅占10.3%。
如果你出现以下状况:
1.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2.做事拖拉、效率低下。
3.人际交往频率减低,
4.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
郁闷不开心。
6.疑心重,人际敏感。
7.空虚无聊感。
8.思维迟钝,反应迟缓。
9.出现睡眠差。
这时要注意了!你心理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正在向你发出预警!毕竟任何心理问题不是毫无征兆的,你不能继续一味的忽视和逃避。
一旦发现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我们都是可控的。给心灵做个“CT”,了解自己在哪一方面正在变得糟糕。在问题变得更糟糕之前,早一步进行干预和改善。
同样的,我们难以从表面去评判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伤春悲秋不等于抑郁,活蹦乱跳也不代表开心快乐。
要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借助人啊人心理健康评估测评工具。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