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员工因迷茫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这样的问题。更让老板困扰的是:有些员工无法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总会产生一些莫名的优越感,进而拿自己的去留问题和公司讨价还价。”混日子“的员工,企业辞退了没关系,但假如是优秀的人才,他的离职将是企业的损失。有调查显示,59%的员工迷茫焦虑,是因为对职业生涯没有准确定位。
过去,很多企业普遍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与企业无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一份人力资源报告表明,缺乏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在我国企业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份《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仅274家有明文发布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占调查总数的15%;其中7.2%的企业有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并按规划进行。与此同时,正在建立、拟建立或没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企业则高达1550家,占有效样本总量的85%。
职业生涯规划真的与企业无关吗?并不是。
员工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一环。
我们要知道,员工选择留在一家企业工作,主要原因取决于以下5点:
1、 公司前景与个人前景的吻合;
2、 企业文化;
3、 直接上级管理能力;
4、 绩效考核公平性;
5、 薪酬水平。
对每一个员工而言,未来的发展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当一个人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整日焦虑、惶惶不安时,他是无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之中的,也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职业规划就是解决他们这一困惑的最佳方法。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发展方向、人生意义,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企业更合理地重新配置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满意度、忠诚度服务,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能更全面地了解员工,了解员工的价值观、个性、能力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道路计划,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把适合特定职位的人员匹配到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效能;
同时,进行职业规划,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让员工能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做到敬业、爱业、乐业,这样就优秀人员的流失。
我们在帮助员工完成职业规划的时候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
·确定职业生涯规划
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前,企业需知道员工是个什么样的人。
1、他是什么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员工适合做的工作截然不同,让性格内向腼腆的人去做销售员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2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员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他才能够长期的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放弃。
3、有什么优势?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员工的擅长能力是不同的。在选择工作上应该做到扬长避短,这样员工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
4、对工作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企业应该让员工认识到他的发展空间,这样员工才会有奔头。这样,就算眼下很辛苦,员工也会坚持下去。
很多人在刚进入职场时,对职业的选择有很大的成分是受到周围的环境和所学专业的影响,因此在这期间做的职业规划不算真正的规划。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时,这是职业规划才真正开始。
·企业应主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这是建立在员工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上的。
企业积极协助员工,共同发现他们的兴趣和优势,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要一味利用激励理论对员工进行物质/精神上的鼓励,避免弄巧反拙。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任职发展方向相结合
协助员工制定事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保留优秀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要切合实际,要针对员工的意愿和现有的能力水平,结合任职发展方向制定规划。否则浪费了人力物力,又流失了人才。
帮助员工制定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实施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前提是企业要有一套客观的、科学的员工测评工具(如:
人才测评工具)帮助企业了解员工。同时企业要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科学的
岗位胜任力模型,这样才能发现员工现有能力水平与某一岗位模型之间的的差异,然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技能提高性培训,从而逐渐实现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和员工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