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讯

震惊!人力资源管理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作者:管理员 2018-08-23
1805 0
对于企业人才管理来说,“人本主义”的诞生,让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和关注点,从“事”转变为“人”。从此,人力资源管理多了几分温情,多了几分人文情怀,也多了几分思考与探索。
      离开了对“人”的关注,人力资源,或者说劳动力,就与机器、土地、资金一样,成为了“死”的生产要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创造性被掩盖在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先天性不足中。有了“人本主义”,人力资源作为活的生产要素,变得生动起来,变得宝贵起来,人的作用被重新定义,人的本质被重新认识;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对人的探索、对人的关注也变得迫切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本主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春天,它让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更加开阔,管理职能更加深入,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也让人力资源管理自我改革、自我完善的动力更加充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成果地不断显现,中国的企业日趋成熟,对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呼声更高、需求更旺。而一切专业化、一切规范化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人才制高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在此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问题: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不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春天步入冬天,面临的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与桎梏。
      我想,“人本主义”已经没有办法完整地、深入地帮我们解决“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的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面向未来,将“人本主义”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企业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延伸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基石,或者说是四大核心职能:了解人性、尊重人格、开发人力、赢得人心。
        人是极其复杂的动物,正因为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全面的了解、深入的分析,才能看清人的本质,认识人的共性。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皆有之的东西,就是人的共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员工在积极工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赞美;员工在工作出现差错,尤其是无关大局的小差错时,我们是应该严厉批评还是应该委婉建议......所以,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的理念、制度、模式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主要不取决于这些理念、制度、模式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而是取决于它是否基于对人性的深入了解,是否基于对人的共性的准确判断。这就是所谓的了解人性。

      尊重人格是对员工基本权利、基本尊严的维护与尊重。新闻中总能看到大千世界中五花八门的奇人奇事,比如:某企业的员工因为没能完成工作任务,被集体罚跪、被要求站成一排,自扇耳光......诸如此类的事件,既是对国家法律的公然挑衅,也是对员工基本人格的漠视与践踏。试想:企业一旦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危机、遭遇挫折、遭遇变故,这些曾经被迫下跪、被迫自扇耳光的员工会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企业的危机与挫折,我想,除了落井下石,就是墙倒众人推。因为作为企业来说,没有资格去要求员工以德报怨。从这个层面来说,给予员工起码的尊严,就是给企业在不测的时候多留几个可以共患难的人。
       要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价值,就要把人的潜力挖掘出来,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开发人力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团队的潜力更是无法估量的。因此,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去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以事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两个阶段。我个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三个阶段是:“以心为中心”。我们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获得一批稳定的员工队伍,而我们能不能获得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获得员工的认可与追随。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与追随只有发自内心时,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至于嘴上的认可,只是一种形式。归根结底,我们要搞定一个人,就要赢得这个人的心。需要指出的是:赢得人心的途径千千万万,但总体原则是不变的:真心才能换回真心。任何欺骗、套路最终换回的一定是被欺骗、被套路。因为吃素的人都在庙里呆着,职场上的人,没有傻子。

       ”人本主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春天,”四大基石“的打造,必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二个春天。我想,”四大基石“既为人力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向广大企业人才管理者提出了要求。”了解人性、尊重人格、开发人力、赢得人心“是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走向成功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的必然要求。